您的位置: 首页 > 游戏知识 >

如何理解“孔子曰:三人行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什么修辞手法

三人为众,我认为在古汉语中“三”是个虚数,泛指多的意思。

“三人行必有我师”出自于《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翻译过来就是,孔子说:“和志趣相同的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作为我们的老师的人。我们要从他们的身上发现优秀的东西去学习,从而把它们变成我们自己的财富,同时也要发现别人的缺点,把它们当成一面镜子来反省自己,有则改之。

后来,宋朝大文学家韩愈在写《师说》时也引用了这句话——“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

三人行必有我师,被后世的有识之士广泛认同和采纳,继而成为一句约束自己和警示后人的名言。多学习别人的长处,多反省自己的弱点,从而予以改正,这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进,推陈出新的法宝。只有不断完善自我,才能让人生变得更有意义。

个人认为这里的“三”应该是一个简单的量词,三个人当中就会有在某些方面比你优秀,你可以学习的东西,推而言之,每一个人都可能在某一个方面是比你优秀,你在某一个方面可以向他学习;广而化之,不要摆出一副老子天下第一高高在上的姿态,要谦虚平和,平等看人。“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指各有所长,正所谓“尺有所长,寸有多短”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里的‘’三‘’并不是数字意义上的三,而是几的意思,“师”并不单是指狭义上的师傅,而是指广义上可以学习的对象。

说到孔子就不得不说一下另一个重要人物老子,因为孔子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是深受老子影响才得出来的。

在《礼记》中有记载,孔子曾经多次拜访老子,并向老子请教学问,其中一则是这样记载的,有一次孔子拜访了老子之后,对弟子们说道:“我知道天上的鸟能够飞翔,知道水中的鱼能够游动,知道猛兽能够在路上奔跑。地上的猛兽可以用陷阱捕获,水中的鱼可以用鱼钩垂钓,天上飞的鸟可以用弓箭射它。但是对于龙这种可以乘风直上青天的生物,我却一点都不了解,老子就向龙一样让我琢磨不透。”

这里就说明了孔子对老子的学问非常认可,后来老子写出了《道德经》这部流传千古的旷世之作,里面有一句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就是根据老子这句话写出来的。

这两句话都突出了一个关键的字,那就是“三”,在《道德经》里面的这个“三”可以理解为,对立的事物相互冲突之间不断产生新的事物,进而产生世间万物。

那么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同样可以理解为三个不同的人,相互比较之下一定会有值得学习的地方,进而让各自越来越优秀。

孔子的这句话放在现代,就可以理解为不同的观点相互之间不断碰撞发酵,从而产生新的奇思妙想,用现代时髦的话来说就叫做“头脑风暴”。

这样通过头脑风暴产生的新观点,让参与头脑风暴的每一个人都能够进步,这种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行为,不仅是对现代思想的创新,同时也是对传统思想的一种延续。

前面有说“师”是指广义上的学习对象,那么“三”也就不能狭义地理解为三个人,而是要从广义上来理解为众人,因为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人,也就没有完全相同的思想,越多的人参与头脑风暴,集思广益之下所产生的观点也就越多,那么众人所获得的进步就越大。

所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真正的意思,应该理解为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相互之间探讨学习,让所有人都能共同进步。

三人行必有我师。意思是我和甲乙两人一起行走,这两个人都可以做我的老师。孔子在后面加了句话:见其善者而从之,见其不善者而改之。甲乙两个人中,有优良品格的人,我要向他学习这种优良品格,有不好的品格的,我要从他身上吸取教训,舍弃这种不良品格,不让它出现在我的身上。因此,同行之人,既使少至三人,这其中必有我该学习的东西

孔子在这里,要我们注意学习,要善于从自已的身边的人学起。

还有种解释,把三人行,也可解释成众人行。既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众多行人中,有我的老师,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选择其中的善者,向他学习,选择其中的不善者,改掉他身上的坏毛病,不让它发生在自己身上。

总之,学习要谦虚勤慎,不能骄傲自满。要善于从身边学习该学习的知识,不断增加自已的学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充满正能量的人,便是这句“三人人必有我师”最恰当的释义。

孔子的原文是,三人行必有我师,见其善者而从之,见其不善者而改之。用白话说就是。孔子说三个人走在一起,必有我的老师。看见别人比我做得好,比我道德高尚,要和他学习,他是我的老师。

看见别人做恶犯错,我一定要自我反省。如果自己有和他同样的错误一定要改掉。如果没有不能再犯他的错误,他也是我的老师。

如何理解“孔子曰:三人行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什么修辞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