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是一员不可多得的猛将,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忠诚的人。他对于大哥刘备忠心耿耿,所以被曹操俘虏后,曹操对他非常好,给了他很多好东西,但是他说“我不能因为丞相给我的新恩,就忘了皇叔的旧恩”,最终挂印封金,过关斩将而去。关羽同时也非常知恩图报,虽然曹操是他(或者说是刘备)的敌人,但是因为曹操给过关羽很多好处,所以关羽帮他斩了颜良文丑,最后在华容道还救了曹操一命,使曹操死里逃生。最后败走麦城,被孙权俘获,关羽誓死不降,被孙权下令斩首。历史上民众对关羽的崇拜也非常深,乃至尊他为“关王”“关帝”,这虽然是统治者加的封号,但也可以看出关羽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人们对于关羽的尊重,更多的不是在他的武艺上,而是在他这份忠义上。
关羽,字云长,又称关公,是东汉末年名将,刘备的“五虎上将”之首。在《三国演义》中,作者致力塑造关羽忠肝义胆、豪气干云、武功高强、智勇双全的武将形象。从桃园三结义到大破黄巾起义,从温酒斩华雄到义斩颜良文丑,从三英战吕布到闯五关斩六将,从单刀赴会到水淹七军,淋漓尽致塑造了关羽好大的形象。
但关羽有自负,凭意气的毛病,可能这是武夫的通病吧。随着建立的功勋和名气越来越大,这些毛病逐渐彰显。刘备委以重任,独守荆州时,不管是对待东吴、曹魏的态度和谋略,还是调兵遣将和排兵布阵都带有自负和意气用事的毛病,可以说不是“大意失荆州”,而是“自负失荆州”。
世人只知三国谋,未识三国仁义心。
传统中国文化,仁义礼智信为五常,以仁义为核心。一部波澜壮阔的三国史,不以强魏为主,而以弱蜀为线,就是要宣扬仁义二字。仁者爱人,刘备追求的是仁;义是正义、忠诚,所谓忠肝义胆,在关羽身上体现最深。诸葛亮以智谋为亮点,还是体现了许多正义、忠诚的品格。忠诚如果只限于主公,是封建愚昧,对正义、民众、对朋友,则最可贵。关公之义真实、内敛、义薄云天,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更显豪情万丈,关公为多数中国人敬仰。
江湖义为先,关公是我国江湖社会,神一样的崇拜偶像,关羽是《三国演义》,要表达的义的代表人物。
关羽是帅才
最大的弱点不是骄傲和没有战略眼光,而是看人的眼光不够刁毒。
进攻樊城襄阳没错,一方面策应汉中之战,另一方面趁着曹魏新败,如果能拿下樊城襄阳益州荆州就连在一起,等到曹操挂了之后北伐说不定隆中对就实现了(以曹操晚年的尿性,樊城襄阳丢了说不定就迁都了,而迁都肯定会引发新一轮动荡)。再说关羽和刘备的年龄摆在那,必须要冒险一搏了。具体战术上关羽的思路是典型的田忌赛马,也没错。水军强过曹魏,所以趁着洪水用水军围困魏军;陆军强过东吴,所以不害怕吴军攻城,用两匹“中马”对付敌人的“下马”。
他的对吴策略是典型的“战略上藐视对手,战术上重视对手”,出征前建立整一个烽火台防御体系加上江陵城防(关羽兵败路过江陵,说这城是我修的,不能打),说明他一直警惕东吴有异动。如果小舅子不投降,以东吴陆军的鸟样,关羽回师后击退他们是妥妥的。
至于东吴联姻,明显是孙权的离间计,孙权要联姻肯定要跟皇叔,这样才对等,跟人家的将军联姻安的什么心。。关羽肯定要痛骂以示忠诚,这是政治正确。你要是答应了,或者客客气气地婉拒人家,估计荆州就换人守了。
所以关羽的唯一错误,是用小舅子守江陵。如果换赵累,马良哪怕周仓都不至于兵败。之后东吴的朱然在江陵可是只用五千士兵顶住了魏国几万大军的进攻,这也说明江陵的城防坚固。
话说回来,谁能想到几个月前还在合肥送人头的孙十万突然反水,谁又能想到国舅都能投降?这还真不能怪关羽,毕竟两个小概率事件一起发生。
最后吐槽一下国舅,人家关羽就是吓唬吓唬你让你长长记性,就算有假节其实他也不敢真的把你怎么样,顶多遣回成都再告你一状。刘备的宽宏加上对夫人的愧疚,你也就是被降级,贬为闲职,罚钱或者批评批评了事,真严重了就打打屁股。。。至于投降么。
总结三国演义中关羽的性格特点分别是:忠义骄傲 勇敢 信用
忠义 关羽的忠义是不容质疑的。比如下邳城破,关羽宁愿战死也不投降曹操,直到张辽冒险和关羽土山约三事,关羽这才投降,只不过是降汉不降曹。由此可见关公的忠义之心。
骄傲马超投靠刘备,关羽远在荆州镇守,居然要来益州和马超比武,直到诸葛亮一封信安慰关羽,说他比马超要强,这才绝了关羽的念头。由此可见,关羽其人是十分骄傲的。
勇敢关羽单刀赴会刮骨疗伤
信用千里护送二位夫人,不忘桃园三结义之情意。
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关羽的性格虽不完美,而关羽的忠义勇敢信用之心还是值得肯定的,被后人铭记,供为“武财神”。